要說我如何接觸單車之前,要先談到我的人生觀﹕「人之自尊的最後底限,是能以體能的形式,與他人競爭」。這個感覺在我考上建國中學之後,尤為強烈。因為不論我怎麼唸,總是很難拼過班上的一些天才。但是在球場或田徑場上,天才並非總是獲勝的,只要我多咬緊牙關幾秒鐘,仍然是有機會的。
因此,每當我在課業上遇到措折而有些灰心時,在球場我總是能重拾我的鬥志,再重回書本之中。然而這個底限在我高二那年面臨崩潰的危機﹕一次立定跳遠的考試,只因我著地時膝蓋外翻多了一些,登時半月軟骨破裂,並造成關節卡彎曲的位置動彈不得。我本來希望它會自行復原,但是這個問題一再的復發,使我必須接受半月軟骨的手術。
手術完後,並未如同我希望的,能夠再次地馳騁於球場。反而我發現,只要是有跑跳扭轉動作的運動,都會造成我膝蓋極大的不適,因此當同學們揮灑汗水於球場上時,我只能當壁上觀。我好長一段時間 都不敢再多看建中的籃球場幾眼。
大學考上了台大職能治療系,在偶然地機會參加了台大單車社的活動,而發現了一個可以挑戰體能的極限而不會造成膝蓋疼痛的運動,因此我成為了單車社活動的固定成員。沒多久我發現我騎車爬坡能力是社上前幾名的,而在台北附近的路都騎得差不多,也環島過後,我越來越覺得社上活動的強度不夠。
大二暑假去柏克萊遊學,行前從網站上看到柏克萊的自行車隊介紹,因此興起帶腳踏車過去和他們騎幾個星期的想法。和爸媽千拜託萬拜託之下總算是成行了。柏克萊的車隊果真和我們的單車社性質差很多。連一個160公分高的女生都能在爬坡時,隨便就把我和社上另一個爬坡能手甩在後面。又在看過一場當地的繞圈賽後我也報名參加了一場。雖然因摔車未能完賽,但是我發現公路車競賽原來是如此地吸引人。
在回國之後,我騎車的喜好越來越偏向自己獨自騎車訓練及參與競賽。最佳的成績是北海岸賽M20組第3名,以及拔刀爾山賽M20組第5名。在訓練與競賽時,我亦不斷思考如何訓練才能充分利用時間,因此買了許多本公路車訓練的書籍,其中Cyclist’s Training Bible強調訓練首重強度,時間只要有一天和比賽的長度相同就可的理論徹底地顛覆了我的觀念。以往我認為當選手必須每天花六個小時以上在訓練,而得放棄學業和工作,但是現在我發現,其實兩者是可能相輔相成的。所以我在閒暇之餘,熱衷地向單車社及帝大水族聯隊的朋友們介紹我所研讀的心得。而現在更利用出國留學前的空檔,向更多的同好推廣公路車競賽的相關知識。
對於未來,我的目標是成為運動科學的權威性學者,並在美國尋求大學教職。在公路車競賽上,我希望在40歲前成為Cat 1/2級的選手,更希望在70歲時,能保持優異的體能,騎車去探訪環法的阿爾卑斯之巔。
Monday, May 22, 2006
Saturday, May 20, 2006
20060416環花東賽第二日t
All smiles before the start - soon to be changed
Race name: 2006環花東賽第二日
Date and start time: 2006年4月16日(星期日); 08:00 am
Location: 那魯灣飯店-關山-池上-北回歸線-瑞穗-光復-花蓮鯉魚潭,共計為160公里
Type/distance: 93 km處爬坡5.4公里, 終點前爬坡8公里 其餘丘陵地形
Competitors to watch: 莫, 發董(四季車隊)&EMA車隊
Weather: 非常大雨, 非常寒冷, 強風
Course condition: 平整的柏油路面, 因雨濕滑; 出發2.3 km有處地面鋪鋼板
Race goal: 試這維持在主集團內, 盡力爬坡
Race strategy: 盡力跟在四季車隊的後面, 特別是莫和發董
Pre-race meal : 0600 一罐牛奶花生, 一個總匯三明治, 一杯奶茶
0730 半個自製energy bar
Mid-race meal : 3個power gel
1個自製energy bar
半罐650ml運動飲料
Warm-up description: Zone 1-3騎14 min, Zone 4-5a騎2*30sec, 共15 min
Start-line arousal level(1-5): 4
Results: (總成績)
排名 編號 組別 姓名 車隊 成績
1 17 菁英組 馮俊凱 台灣KINAN CCD 4*05' 40" 97
14 41 女子組 黃合旬 台中縣隊 4*10' 35" 30
25 406 M40組 余文祺 新竹e-MA車隊 4*10' 35" 41
27 53 M35組 栗田武弘 新店四季車隊 4*10' 35" 43
60 301 M30組 廖元忠 新店四季車隊 4*12' 01" 36
61 252 M25組 董嘉騏 新店四季車隊 4*12' 05" 79
62 251M25組 蘇小強 新店四季車隊 4*13' 55" 64
65 302 M30組 莫明傑 新店四季車隊 4*21' 52" 04
67 451 M45組 陳春發 新店四季車隊 4*21' 53" 74
68 403 M40組 江昭良 新店四季車隊 4*21' 54" 01
71 207 M20組 梁庭彰 AF車隊 4*22' 18" 96
72 407 M40組 徐炳輝 新竹e-MA車隊 4*22' 19" 33
76 73 M35組 王基澧 星奇SC車隊 4*22' 46" 71
85 51 M35組 孫一峰 新店四季車隊 4*23' 09" 39
86 255 M25組黃宏鈞 帝大水族聯隊 4*23' 11" 75
What I did well:
1. 跟到四季車隊從頭到尾,使我能夠維持在所處集團的前1/3
2. 避免到前頂風-整個賽程我只在前頂風一次
What I need to improve:
1. 功率(Power)與無氧耐力(Anaerobic Endurance)仍是我的主要弱點,只要一加速我就容易落隊
2. 肌耐力(Muscular Endurance)是我次要的弱點,所以爬坡不足以跟上主集團,而亦無能力獨自在平路追回集團
Aches/pains/problems afterwards:
1. 發現DuraAce的變把有銳角會割手,得把它磨掉
2. Polar 725的按鈕卡到沙,下次得用保鮮膜保護
Comments on or description of how race developed:
今天早上下著大雨,但是並未動搖我參賽的意志,這都要感謝阿摳前一晚的按摩。尤於大雨滂沱,主辦單位宣佈前23公里至初鹿前都是熱身路段。但是在這段集團內的搶位仍是相當激烈的。我觀察到四季車隊和其他選手往前移的時機主要是旁邊有空隙、隔壁一列速度較快、或是前方選手有體力不繼落後的跡象。但是往前移前要注意集團前方路況,隔壁是否有選手,以免造成自己及他人的危險。同時也要考量自己體力是否足夠,因為每一往前加速,都在增加消耗的能量。
我主要的策略是緊跟著四季車隊,在46 km之前這個策略幫我省了相當多的力氣,而且位置也在前面1/3,後來在46 km處過了關山後,四季車隊突然趁著路的右方有空隙,全隊往前衝到集團前引導,只見集團前方一色綠色的車衣在帶領著我們,那個景象實在美妙極了!而且他們至少引導了10多公里!我本來以為這是為了前方某地形而做的動作,但是後來問莫及廖sir,他們說只是因為嫌集團的速度太慢而已。不過在53 km處有一個90度的右彎,造成集團的拉長(所謂的手風琴效應),我認為他們這樣做,可以減少再追回集團所需要的力氣,也是”搶位戰術”的應用。另外在四季車隊衝出去時,我的前面是廖sir,我只見到他突然一提氣就拉開10多公尺的距離,我完全沒辦法跟上那麼快的加速,只好暫時放棄跟四季車隊的策略。不過這顯現出功率(Power)是我的主要弱點之一。
到了93 km開始爬武鶴台地,集團隨即開始分裂。下坡之後,我跟到了第二集團,其中包含莫、發董、江sir(四季)、徐sir(EMA)、小王(SC)。這個集團速度比武鶴台地之前要慢很多,主要是因為沒有有意願在前方拉高集團速度,結果落得幾位老外在前方頂風。不過強烈的逆風、大雨也是主要因素之一。而我這段的策略也僅是盡力維持在四季車隊及EMA車隊之後,避免到前頂風,因為我的肌耐力已經快到極限了。雖然大部分時間都是老外選手在前頂風,但是前方偶爾還是有輪車一下,不過我很高興我只在前頂風一次。因為我體會到一個避免加入輪車的技巧:當我看到一個頂風完退下的選手時,如果他不停地往後看,我就主動讓出一個gap讓他進來,這樣他高興,我也省到力氣。但是如果退下的選手沒有上述的小動作,我就最好維持原來的位置,以免對方落後太多,我反而要多花力氣去close the gap。另外如果我是退下的選手,想要插入集團,卻無人讓位時,可以考慮問問看,或許某些人會同意。
在100 km左右,我身上的補給品都吃完了,好在剛好SC車隊小王在旁邊,和他要了一塊最後的巧克力,一人分一半。不過在鳳林附近,很幸運地美靜來了個及時的救援,我就要了一個power gel和一個energy in,energy in給了小王,此為所謂互通有無ㄚ!
在轉入鯉魚潭之前,我注意到一位穿白色車衣的選手,每隔幾分鐘就脫離集團,試圖一個人攻擊,可是到前面一下,又退到後面去了,我當時就心想,風雨這麼大,就算你體力再好,也會被消耗盡的。果不其然,在爬鯉魚潭的坡時就看到他很快就落後了。
鯉魚潭之前我的策略可以說是相當成功,因為我是前10位轉入鯉魚潭爬坡的!但是四季車隊的江sir、發董、莫很快地衝出去,形成了逃脫集團。不過我並沒有反應,因為我知道我的無氧耐力(Anaerobic Endurance)只夠我撐不到一分鐘而已,不足以追上,所以看看有無其他人要帶頭追。果然沒多久其他人就形成了追擊集團,一開始我跟在哥倫布的Maximus後面但是隨後其他選手就超越了,我試圖跟上但是卻力不從心,所以繼續和Maximus及可能是AF車隊的傅sir以穩定的速度爬坡。另外這時我的太陽眼鏡完全被霧氣覆蓋住了,幾乎看不到前面選手的後輪,也看不到碼表,不知道還有多遠。真希望沒有近視就好了,可以把眼鏡摘下放在頭頂。最後衝線時碰到四季的孫sir,形成四人衝線,但是很可惜的,沒有贏過任何一人。
賽後在娜魯灣飯店碰到四季的廖sir,聽到四季車隊的隊車在補給時,一處迴轉遭遊覽車攔腰撞上,車上包括店長及高sir重傷,希望他們狀況不致太危及,也希望他們能早日康復。所以也真要感謝幫我們補給的美靜、顏大哥、張大哥、及明祥,他們都是冒著生命危險在補給的。
此外要特別提及SC車隊的小王,2年前曾經和他在北海岸練輪車,結果他因前面緊急煞車而追撞摔車,額頭撕裂傷須縫合。後來好一陣子沒他的消息,以為他不騎車了,今日看到他表現如此優異(M35第9名),著實為他高興。
今年四季車隊真的是實力雄厚,不僅強的很強,而且更難得可貴的是幾乎10多位選手素質都很高,默契也是一流的。像是第二日46 km處的引導,全隊幾乎是心電感應一般地衝出去。想必是經年累月固定練習的成果。只盼望我們帝大水族有昭一日也是這樣。
環花東賽是我今年第二個比賽,至今我覺得功力恢復到2年前的水準,希望在6月大屯山比賽時能達到更高的境界。
It rained so hard I was drinking all the time - no need to drink from water bottles
The first attack on the last 6 km climb..
I was already out of contention, evident from my disposition..
20060415 環花東賽第一日t
The EUAQ Cycling Team
Race name: 2006環花東賽第一日
Date and start time: 2006年4月15日(星期六); 09:00 am
Location: 花蓮亞士都飯店-花蓮大橋-磯崎-豐濱-長濱-成功-東河-都歷,共計為130公里
Type/distance: 25 km處爬坡5公里, 其餘平路或小丘陵
Competitors to watch: 莫, 發董(四季車隊)&EMA車隊
Weather: 大雨, 寒冷, 強風
Course condition: 平整的柏油路面, 因雨濕滑; 牛山下坡不少施工路面
Race goal: 試這維持在主集團內, 盡力爬坡
Race strategy: 盡力跟在四季車隊的後面, 特別是莫和發董
Pre-race meal : 0600 三片吐司加果醬, 一碗豆漿
0830 半個自製energy bar
Mid-race meal : 2個power gel
1個自製energy bar
1又半罐650ml運動飲料
Warm-up description: Zone 1-3騎10 min, 微上坡Zone 4-5a騎4*30sec, 共28 min
Start-line arousal level(1-5): 4
Results: (總成績)
排名 編號 組別 姓名 車隊 成績
1 17 菁英組 馮俊凱 台灣KINAN CCD 2*46' 11" 33
21 41 女子組 黃合旬 台中縣隊 2*49' 00" 11
23 53 M35組 栗田武弘 新店四季車隊 2*50' 21" 55
27 251 M25組 蘇小強 新店四季車隊 2*51' 20" 00
28 406 M40組 余文祺 新竹e-MA車隊 2*51' 20" 65
35 301 M30組 廖元忠 新店四季車隊 2*53' 39" 44
38 403 M40組 江昭良 新店四季車隊 2*54' 09" 56
59 252 M25組 董嘉騏 新店四季車隊 3*00' 48" 36
68 302 M30組 莫明傑 新店四季車隊 3*03' 02" 27
71 266 M25組 劉奇峰 瘋伙輪聯隊 3*03' 10" 87
72 407 M40組 徐炳輝 新竹e-MA車隊 3*03' 15" 92
80 331 M30組 陳澤龍 肯昌單車隊 3*05' 05" 66
85 451 M45組 陳春發 新店四季車隊 3*05' 22" 17
96 51 M35組 孫一峰 新店四季車隊 3*08' 48" 95
101 255 M25組 黃宏鈞 帝大水族聯隊 3*11' 08" 07 (M25組#12)
128 73 M35組 王基澧 星奇SC車隊 3*15' 29" 71
140 207 M20組 梁庭彰 AF車隊 3*19' 07" 81
131 256 M25組 柳吉鴻 帝大水族聯隊 3*16' 14" 90
What I did well:
1. 跟到穩當的人-發董.
2. 和發董的集團一路到90 km, 而且追回10多人
What I need to improve:
1. 在發董的集團中, 不應該在前輪車這麼多次, 導致90 km後肌耐力無法負荷, 應學發董有時候在後面當gate keeper
Aches/pains/problems afterwards:
1. 下雨天褲襠的凡士林很快就被洗掉了, 所以至少要塗8層!
2. 連續的比賽應記得帶擦車的抹布
Comments on or description of how race developed:
今年比賽路線說是為了減少起跑時的事故,出亞士都飯店後左轉濱海大道-民權八街-民權路-至亞士都右轉再行正式出發,結果在暖身圈還是有人摔車。到達牛山之前,可能是沒有積極搶位的關係,沒有跟到目標-四季車隊的任一人,最後在近山頂時碰到從後面趕上的發董。而發董因為要主持開幕儀式,是最後出發的!在下牛山時,不僅路況不佳,有多處施工處,而且還有一些闖入賽道的民車擋住去路,此時感謝有發董主持正義,猛拍對方的車窗令其停下。
下坡後發董又引導我們4-5人的小集團輪車,一路上追回10多人,但在90 km的一個小坡我卻因股四頭肌瀕臨抽筋而無法跟上發董集團而落隊,沒多久從後面追上了孫一峰(四季)的小集團,可是我跟到三仙大橋時,又因股四頭肌瀕臨抽筋的問題而落隊,可能是因在之前發董的集團中,在前輪車太多次所致。而我後來才注意到,發董只有在開始前幾公里有在輪車,後來幾乎都在後面坐順風車。因此我決心隔天比賽也要盡力這麼做。發董果真是薑是老的辣。
在三仙大橋落後之後,就只剩我一個人獨騎了,直到鐘點前2-3公里,才追上吳東坤(長鬃山羊),兩人輪到終點前的300公尺爬坡。在這爬坡開始時吳sir領先一小段,而在最後100公尺有2位排名#99, 100的選手追上且直衝終點,而我看到這2位半路殺出的程咬金後,抓緊機會一鼓作氣殺上去,很幸運地至少贏過了吳sir。
晚上,我指導起華、俊彥、盛健、阿摳互相按摩,同時也請他們幫我按摩。其中以阿摳按得最好,力道夠大,不愧是攀岩背景的,讓我酸痛的部位幾乎完全好起來,而能在隔天發揮出8-9成功力。其實按摩的訣竅在於運用體重傳到出力的手部,而不是光靠臂力。一方面用體重才能達到夠大的力道,另一方面也是保護按摩師本身,因為手臂的肌肉較細,長時間使用容易受傷。我覺得下次花東參賽的人也應互相按摩,以促進恢復的速度。
Getting massage
4/28 訓練台間歇訓練雜感t
我們通常出去團騎時,在剛開始都會做些微的暖身,通常是恢復性騎乘的速度(Zone 1)。但是在踩訓練台時,使用如此的暖身方式,常常發現第一個間歇的心跳值達不到目標域,直到第二個間歇才達到。所以我開始採用以下的暖身方式﹕
10 min Zone 1-2
1 min 訓練目標域
3 min Zone 1
開始間歇訓練
Cyclist Training Bible(CTB)所介紹的間歇訓練活動如M2(見附錄),說明”on” time為6-12分鐘,這是一個頗大的範圍,所以究竟是應直接從12分鐘開始,還是從6分鐘開始?如果我從6分鐘開始,什麼時候我可以進階至7分鐘,甚至12分鐘?這些CTB都沒有說明。不過就書中所強調的訓練的漸進性原則,對過去一年都在當兵無訓練的我來說,還是從6分鐘開始比較保險。而至於什麼時候可以進階到7分鐘,CTB在介紹重量訓練時,說明約4-5次訓練可增加5%的負荷,而如果目標負荷達到後,增加舉的次數。據此,我的想法是在可以達到5個6分鐘的M2間歇時,就進到7分鐘的M2間歇。因為當我可以做5個6分鐘的間歇都很容易時,7分鐘的間歇相對就容易多了。而我訓練時候的感覺亦是如此。一開始連一個6分鐘的M2都要我的命,可是當我做到5個6分鐘M2時,7分鐘似乎也不那麼難了。
CTB的M3漸歇,說明場地為一2-4%的長坡,可是我家到類似的場地至少半小時以上,來回就要一小時,實在太花時間了。然而爬坡和平地最主要的差別是阻力較大,轉速較慢(在使用同齒比的條件下),如果心跳域相同的話,輸出功率應該不會差距太多。所以如果將M2間歇用的齒比變大(阻力變大),轉速變慢,應該就不違背M3的精神了。在我的Elite Volare Mag訓練台上試驗,使用同一條輪胎,同樣胎壓,而Volare Mag是用彈簧自動調整頂住輪胎的力量,理論上力量應兩次都相同,最後發現同樣是Zone 5a的心跳域,轉速83 rpm和98-100 rpm的平均速度分別是27.47 km/hr和27.38 km/hr,差距不大,如果兩者所有控制的條件都確實相同的話,輸出功率應該差距也不大,而使前面的假設成立。
如此一來,我可以用訓練台做M3間歇,而且得以在早上九點前打理好一切,準備上工﹕
0600 起床、早餐、廁所、著裝、準備器材
0700 訓練課程
0830 訓練結束、盥洗、收拾器材、調整心情
0900 讀書/上課
對於今年的賽季我所設定的目標為6/25的太平山賽前50名,但是因為當兵的關係,今年2月才開始正式訓練。我認為我的限制因素是肌力、肌耐力不足、次要限制因素是無氧耐力不足,所以設定訓練目標為在3/6前腿部推舉達180kg、5/14前M3的”on”time達12分鐘、6/4前耐乳酸能力達4分鐘。然而3/6沒有達到腿部推舉的目標,只舉到130kg,不甘心把重訓延長至3/26,結果雖然達到肌力的目標,但是M1、M2、M3的肌耐力訓練卻延後了。不得不把M1縮短為一次訓練,直接跳到M2。結果發現或許CTB把M1排在Base 3,而Build 1才排到M2是有用意的,因為間歇一開始真的很難適應!
在做間歇訓練時,每次”on” interval到後面幾分鐘,特別是最後一個間歇時,會覺得幹麻自己找罪受。但是如果利用一些心理技巧會讓間歇訓練容易許多﹕想像自己在花東賽,眼前就是領先集團,只要再撐幾分鐘就追上了﹔最後一個間歇時,想像自己在爬鯉魚潭爬坡,追過一個又一個對手,撐到最後就可以拿到分組冠軍了。所以我覺得訓練,特別是高強度的訓練是和競賽分不開的。沒有比賽過的人,很難體會到高強度訓練的樂趣-和比賽時那種緊張、刺激的感覺相當接近。另外如果眼前有播比賽的影片也很有幫助,我特別喜歡在做間歇訓練時放1999環法第9站,阿姆斯壯單飛贏得單站冠軍的那一段。
M1: Tempo
場地:平路或訓練台
"On"強度: 小於乳酸閾心跳約20下(Zone 3)
"Off"強度: 無
“On” time: 20-30 min,每週增加10-15分鐘,直到可騎75-90分鐘
“Off” time: 無
組數: 無
注意: 使用計時賽的踩踏頻率
M2: Cruise Interval
場地:平路或訓練台
"On"強度: 小於乳酸閾心跳10下至乳酸閾心跳 (Zone 4-5a)
"Off"強度: 有氧強度 (Zone 2)
“On” time: 6-12 min
“Off” time: 2-3min
組數:3-5組
注意: 使用計時賽的踩踏頻率; 第一次做M2時,”on”的總合至少20-30 min
M3: Hill Cruise Interval
場地:2-4%的長坡
"On"強度: 小於乳酸閾心跳10下至乳酸閾心跳 (Zone 4-5a)
"Off"強度: 有氧強度 (Zone 2)
“On” time: 6-12 min
“Off” time: 2-3min
組數:3-5組
注意: 對於限制因素是”肌力”的人來說是很有幫助的
10 min Zone 1-2
1 min 訓練目標域
3 min Zone 1
開始間歇訓練
Cyclist Training Bible(CTB)所介紹的間歇訓練活動如M2(見附錄),說明”on” time為6-12分鐘,這是一個頗大的範圍,所以究竟是應直接從12分鐘開始,還是從6分鐘開始?如果我從6分鐘開始,什麼時候我可以進階至7分鐘,甚至12分鐘?這些CTB都沒有說明。不過就書中所強調的訓練的漸進性原則,對過去一年都在當兵無訓練的我來說,還是從6分鐘開始比較保險。而至於什麼時候可以進階到7分鐘,CTB在介紹重量訓練時,說明約4-5次訓練可增加5%的負荷,而如果目標負荷達到後,增加舉的次數。據此,我的想法是在可以達到5個6分鐘的M2間歇時,就進到7分鐘的M2間歇。因為當我可以做5個6分鐘的間歇都很容易時,7分鐘的間歇相對就容易多了。而我訓練時候的感覺亦是如此。一開始連一個6分鐘的M2都要我的命,可是當我做到5個6分鐘M2時,7分鐘似乎也不那麼難了。
CTB的M3漸歇,說明場地為一2-4%的長坡,可是我家到類似的場地至少半小時以上,來回就要一小時,實在太花時間了。然而爬坡和平地最主要的差別是阻力較大,轉速較慢(在使用同齒比的條件下),如果心跳域相同的話,輸出功率應該不會差距太多。所以如果將M2間歇用的齒比變大(阻力變大),轉速變慢,應該就不違背M3的精神了。在我的Elite Volare Mag訓練台上試驗,使用同一條輪胎,同樣胎壓,而Volare Mag是用彈簧自動調整頂住輪胎的力量,理論上力量應兩次都相同,最後發現同樣是Zone 5a的心跳域,轉速83 rpm和98-100 rpm的平均速度分別是27.47 km/hr和27.38 km/hr,差距不大,如果兩者所有控制的條件都確實相同的話,輸出功率應該差距也不大,而使前面的假設成立。
如此一來,我可以用訓練台做M3間歇,而且得以在早上九點前打理好一切,準備上工﹕
0600 起床、早餐、廁所、著裝、準備器材
0700 訓練課程
0830 訓練結束、盥洗、收拾器材、調整心情
0900 讀書/上課
對於今年的賽季我所設定的目標為6/25的太平山賽前50名,但是因為當兵的關係,今年2月才開始正式訓練。我認為我的限制因素是肌力、肌耐力不足、次要限制因素是無氧耐力不足,所以設定訓練目標為在3/6前腿部推舉達180kg、5/14前M3的”on”time達12分鐘、6/4前耐乳酸能力達4分鐘。然而3/6沒有達到腿部推舉的目標,只舉到130kg,不甘心把重訓延長至3/26,結果雖然達到肌力的目標,但是M1、M2、M3的肌耐力訓練卻延後了。不得不把M1縮短為一次訓練,直接跳到M2。結果發現或許CTB把M1排在Base 3,而Build 1才排到M2是有用意的,因為間歇一開始真的很難適應!
在做間歇訓練時,每次”on” interval到後面幾分鐘,特別是最後一個間歇時,會覺得幹麻自己找罪受。但是如果利用一些心理技巧會讓間歇訓練容易許多﹕想像自己在花東賽,眼前就是領先集團,只要再撐幾分鐘就追上了﹔最後一個間歇時,想像自己在爬鯉魚潭爬坡,追過一個又一個對手,撐到最後就可以拿到分組冠軍了。所以我覺得訓練,特別是高強度的訓練是和競賽分不開的。沒有比賽過的人,很難體會到高強度訓練的樂趣-和比賽時那種緊張、刺激的感覺相當接近。另外如果眼前有播比賽的影片也很有幫助,我特別喜歡在做間歇訓練時放1999環法第9站,阿姆斯壯單飛贏得單站冠軍的那一段。
M1: Tempo
場地:平路或訓練台
"On"強度: 小於乳酸閾心跳約20下(Zone 3)
"Off"強度: 無
“On” time: 20-30 min,每週增加10-15分鐘,直到可騎75-90分鐘
“Off” time: 無
組數: 無
注意: 使用計時賽的踩踏頻率
M2: Cruise Interval
場地:平路或訓練台
"On"強度: 小於乳酸閾心跳10下至乳酸閾心跳 (Zone 4-5a)
"Off"強度: 有氧強度 (Zone 2)
“On” time: 6-12 min
“Off” time: 2-3min
組數:3-5組
注意: 使用計時賽的踩踏頻率; 第一次做M2時,”on”的總合至少20-30 min
M3: Hill Cruise Interval
場地:2-4%的長坡
"On"強度: 小於乳酸閾心跳10下至乳酸閾心跳 (Zone 4-5a)
"Off"強度: 有氧強度 (Zone 2)
“On” time: 6-12 min
“Off” time: 2-3min
組數:3-5組
注意: 對於限制因素是”肌力”的人來說是很有幫助的
Thursday, May 18, 2006
救台灣公路車競賽環境者,歐吉桑也!
我最近有個想法遇來遇強烈:
"救台灣公路車競賽環境者,歐吉桑也!"
想要讓公路車競賽逐漸成為主流運動,就要有更多的人參與,其中方法之一是透過運動職業化,吸引廠商投資,電視轉播,另一是發展業餘競賽部份.可是運動職業化的選手來源也都是靠業餘的選手群中脫穎而出的,這個族群現在來說仍太小.且台灣沒有所謂職業車隊,頂多是廠商提供選手輔助金而已,而名額又少到可憐,沒有保障,再加上兵役,很少有20-30歲的選手會下定決心以此為職志,所以好不容易在15-20歲間培養的一批好手就跑掉,形成斷層了.而公路車競賽又屬於較昂貴的運動,一套裝備下來幾萬塊跑不掉,所以要增加青少年投入的人口是有困難的.
相對的,30歲左右或更年長的選手,不僅是經濟足以應付公路車的全套裝備(經濟中上的),甚至可以購買昂貴的訓練器材及營養補充品,且已經不必擔心兵役,經濟來源.可是在時間上卻不如青少年如此充裕,要花大半時間上班,照顧家人.
然而,30歲左右或以上的族群要遠比15-20歲的大得多,特別是現在生育率連年下降,這個差距會更明顯.所以要增加公路車競賽的人口,勢必得從30歲左右或以上的族群著手.
而訓練時間較短的問題也是可以克服的,雖然在耐力上會打一點折扣.Cyclist's Training Bible的作者Joe Friel強調,訓練的時間不必每日長達6-7個小時,只要每週單日最長的騎乘時間等同於比賽的時間即可.但是要特別強調運動強度,才能產生訓練的效果.所以只要比賽是3-4小時內的,對於平日每日1-2小時騎乘,週末至少騎3-4小時的歐吉桑來說,應該是能有不錯的表現的.
不過,除了增加參與人口外,也要增加比賽的場次,以容納下增加的人口.花東賽的狄裁判長說得有道理(請見5/6月單車身活報導),競賽組人口爆增至300人,主辦單位越來越難保障全部選手的安危了,所以建議參照UCI規定限定至200人.但是被排除在外的這100人怎麼辦?這樣不就抹殺了許多人參與競賽的意願?因此,我覺得不能再光靠騎士協會辦比賽了,因為騎士協會工作人員不過4個,一個月辦一個比賽已經相當辛苦了
最近我在研究美國全國大學自由車協會(National Collegiate Cycling Team)辦比賽的方法:race_promotion_2.pdf協會下轄美東聯會及美西聯會(West & East Conference),各學校要辦比賽,除了聯繫彼此不要撞期外,也要向聯會提出申請.聯會則負責勘查場地及比賽流程,核可後,派遣裁判至各比賽負責判定成績,此外並提供其他相關表單及資訊.我想或許台灣也可採取類似的模式,協會負責辦全國性的大比賽,各俱樂部則辦一些區域性的比賽,而協會則統整全國的比賽使之不會撞期,而在區域性比賽表現較優異的選手才得以進入全國大賽. 另外協會提供俱樂部辦比賽的資訊,但是警力支援,場地借用,贊助尋求等則主要由俱樂部負責.
事實上,有些俱樂部已經在辦比賽了,像是蘭陽單車健身會和協會合辦太平山賽,136車隊和縣政府合辦136登山賽,upup車隊的計時賽等,但是幾乎都是登山賽或是計時賽,還未見到公路賽及繞圈賽.當然辦公路賽的難度非常高,但是繞圈賽則較有可能.例如新竹的科技園區應該週末不會有什麼車流,而且容易對外封閉車道,要辦繞圈賽應該是可行的.
不過辦比賽真的是要出錢出時間,以及出和政商的交情,或許青少年出時間較沒問題,但是出錢和出交情,恐怕還是得靠歐吉桑喔!
所以回歸最開始的一句"救台灣公路車競賽環境者,歐吉桑也!"
"救台灣公路車競賽環境者,歐吉桑也!"
想要讓公路車競賽逐漸成為主流運動,就要有更多的人參與,其中方法之一是透過運動職業化,吸引廠商投資,電視轉播,另一是發展業餘競賽部份.可是運動職業化的選手來源也都是靠業餘的選手群中脫穎而出的,這個族群現在來說仍太小.且台灣沒有所謂職業車隊,頂多是廠商提供選手輔助金而已,而名額又少到可憐,沒有保障,再加上兵役,很少有20-30歲的選手會下定決心以此為職志,所以好不容易在15-20歲間培養的一批好手就跑掉,形成斷層了.而公路車競賽又屬於較昂貴的運動,一套裝備下來幾萬塊跑不掉,所以要增加青少年投入的人口是有困難的.
相對的,30歲左右或更年長的選手,不僅是經濟足以應付公路車的全套裝備(經濟中上的),甚至可以購買昂貴的訓練器材及營養補充品,且已經不必擔心兵役,經濟來源.可是在時間上卻不如青少年如此充裕,要花大半時間上班,照顧家人.
然而,30歲左右或以上的族群要遠比15-20歲的大得多,特別是現在生育率連年下降,這個差距會更明顯.所以要增加公路車競賽的人口,勢必得從30歲左右或以上的族群著手.
而訓練時間較短的問題也是可以克服的,雖然在耐力上會打一點折扣.Cyclist's Training Bible的作者Joe Friel強調,訓練的時間不必每日長達6-7個小時,只要每週單日最長的騎乘時間等同於比賽的時間即可.但是要特別強調運動強度,才能產生訓練的效果.所以只要比賽是3-4小時內的,對於平日每日1-2小時騎乘,週末至少騎3-4小時的歐吉桑來說,應該是能有不錯的表現的.
不過,除了增加參與人口外,也要增加比賽的場次,以容納下增加的人口.花東賽的狄裁判長說得有道理(請見5/6月單車身活報導),競賽組人口爆增至300人,主辦單位越來越難保障全部選手的安危了,所以建議參照UCI規定限定至200人.但是被排除在外的這100人怎麼辦?這樣不就抹殺了許多人參與競賽的意願?因此,我覺得不能再光靠騎士協會辦比賽了,因為騎士協會工作人員不過4個,一個月辦一個比賽已經相當辛苦了
最近我在研究美國全國大學自由車協會(National Collegiate Cycling Team)辦比賽的方法:race_promotion_2.pdf協會下轄美東聯會及美西聯會(West & East Conference),各學校要辦比賽,除了聯繫彼此不要撞期外,也要向聯會提出申請.聯會則負責勘查場地及比賽流程,核可後,派遣裁判至各比賽負責判定成績,此外並提供其他相關表單及資訊.我想或許台灣也可採取類似的模式,協會負責辦全國性的大比賽,各俱樂部則辦一些區域性的比賽,而協會則統整全國的比賽使之不會撞期,而在區域性比賽表現較優異的選手才得以進入全國大賽. 另外協會提供俱樂部辦比賽的資訊,但是警力支援,場地借用,贊助尋求等則主要由俱樂部負責.
事實上,有些俱樂部已經在辦比賽了,像是蘭陽單車健身會和協會合辦太平山賽,136車隊和縣政府合辦136登山賽,upup車隊的計時賽等,但是幾乎都是登山賽或是計時賽,還未見到公路賽及繞圈賽.當然辦公路賽的難度非常高,但是繞圈賽則較有可能.例如新竹的科技園區應該週末不會有什麼車流,而且容易對外封閉車道,要辦繞圈賽應該是可行的.
不過辦比賽真的是要出錢出時間,以及出和政商的交情,或許青少年出時間較沒問題,但是出錢和出交情,恐怕還是得靠歐吉桑喔!
所以回歸最開始的一句"救台灣公路車競賽環境者,歐吉桑也!"
Sunday, May 07, 2006
Energy Bar Made Easy!
食譜來自
Pezcycling.com
當初看到這食譜會很心動, 因為Power Bar零售約$90一條, 對於一天可以消耗2-3條Power Bar的我們來說實在很不划算, 而一般便利商店賣的巧克力棒又太甜太多脂肪. 這個食譜的食材算起來做一個Power Bar大約成本$10(如果家中已經有烤箱, 鍋具, 打蛋器等工具) 而我做過一次後發現其實一點也不難, 上手後半小時就可做完(包含烤的時間).
工具:
-烤箱(微波爐大小)
-深底鍋2個
-烤盤1個
-量杯量匙
-刮杓
-打蛋器.
-蠟紙 (或乾淨一般紙張亦可)
食材:
-乾果(葡萄乾, 龍眼乾, 紅莓乾都可) 1杯
-牛奶 2桌匙
-麥片 3-4杯 (越多越硬)
-紅糖 3/4杯 蜂蜜 1杯(如果要迅速補充能量, 改用果糖7/4杯)
-稍微打泡的蛋白 2顆
-味全原味優格 2個(約8 ounces)
-香草精 2茶匙
-泡打粉 1茶匙
-肉桂粉 1茶匙
-牛油 少許
-高蛋白粉(補體素) 1杯 (如果要做Power Bar ProteinPlus的話)
製作步驟:
1. 首先先預熱烤箱, 以使後來烤的時間較短
2. 如果你和我一樣只有一個量杯 一個量匙的話, 建議先量取乾的東西, 最後再量取濕的東西, 比較不會有東西黏在量杯裡拿不下來. 也就是先量取乾果,麥片, 紅糖,泡打粉, 肉桂粉, 高蛋白粉, 再量取牛奶, 蜂蜜紅糖(果糖),香草精, 再放入優格2個, 把以上東西放入一個深底鍋看起來就會像
3. 拿另一個深底鍋打蛋白. 如果沒有打蛋機, 當然也可以用手打蛋白, 但是會打很久很久.小心不要放入蛋黃, 鍋中不要有水, 否則不易把蛋白打泡. 蛋白稍微有些泡狀即可
4. 把打泡的蛋白加入其他的食材中一起攪拌, 直到所有食材混合均勻為止
5. 用牛油把烤盤略塗上一層, 把蠟紙放在上面, 或是一般紙上面再塗上一層牛油 這是為了之後好分離食材-紙-烤盤, 否則會很難把烤好的食材拿下來, 或是很難清洗烤盤
6. 把鍋中的食材倒入烤盤中, 分佈均勻
7. 把烤盤放入已預熱的烤箱中, 溫度調到180-200度C, 烤15-20分鐘
8. 烤得差不多時, 用一根筷子戳下去拿起來, 如果筷子上黏著很多濕濕的食材,代表還要繼續烤, 如果筷子上來是乾乾的, 就差不多可以了.
9. 烤好拿出來放涼, 再用刀把它切成好攜帶的大小, 用錫箔紙包起來, 就可以在騎車前中後享用自己做的Power Bar了!
Pezcycling.com
當初看到這食譜會很心動, 因為Power Bar零售約$90一條, 對於一天可以消耗2-3條Power Bar的我們來說實在很不划算, 而一般便利商店賣的巧克力棒又太甜太多脂肪. 這個食譜的食材算起來做一個Power Bar大約成本$10(如果家中已經有烤箱, 鍋具, 打蛋器等工具) 而我做過一次後發現其實一點也不難, 上手後半小時就可做完(包含烤的時間).
工具:
-烤箱(微波爐大小)
-深底鍋2個
-烤盤1個
-量杯量匙
-刮杓
-打蛋器.
-蠟紙 (或乾淨一般紙張亦可)
食材:
-乾果(葡萄乾, 龍眼乾, 紅莓乾都可) 1杯
-牛奶 2桌匙
-麥片 3-4杯 (越多越硬)
-紅糖 3/4杯 蜂蜜 1杯(如果要迅速補充能量, 改用果糖7/4杯)
-稍微打泡的蛋白 2顆
-味全原味優格 2個(約8 ounces)
-香草精 2茶匙
-泡打粉 1茶匙
-肉桂粉 1茶匙
-牛油 少許
-高蛋白粉(補體素) 1杯 (如果要做Power Bar ProteinPlus的話)
製作步驟:
1. 首先先預熱烤箱, 以使後來烤的時間較短
2. 如果你和我一樣只有一個量杯 一個量匙的話, 建議先量取乾的東西, 最後再量取濕的東西, 比較不會有東西黏在量杯裡拿不下來. 也就是先量取乾果,麥片, 紅糖,泡打粉, 肉桂粉, 高蛋白粉, 再量取牛奶, 蜂蜜紅糖(果糖),香草精, 再放入優格2個, 把以上東西放入一個深底鍋看起來就會像
3. 拿另一個深底鍋打蛋白. 如果沒有打蛋機, 當然也可以用手打蛋白, 但是會打很久很久.小心不要放入蛋黃, 鍋中不要有水, 否則不易把蛋白打泡. 蛋白稍微有些泡狀即可
4. 把打泡的蛋白加入其他的食材中一起攪拌, 直到所有食材混合均勻為止
5. 用牛油把烤盤略塗上一層, 把蠟紙放在上面, 或是一般紙上面再塗上一層牛油 這是為了之後好分離食材-紙-烤盤, 否則會很難把烤好的食材拿下來, 或是很難清洗烤盤
6. 把鍋中的食材倒入烤盤中, 分佈均勻
7. 把烤盤放入已預熱的烤箱中, 溫度調到180-200度C, 烤15-20分鐘
8. 烤得差不多時, 用一根筷子戳下去拿起來, 如果筷子上黏著很多濕濕的食材,代表還要繼續烤, 如果筷子上來是乾乾的, 就差不多可以了.
9. 烤好拿出來放涼, 再用刀把它切成好攜帶的大小, 用錫箔紙包起來, 就可以在騎車前中後享用自己做的Power Bar了!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