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許多關心我的朋友. 過去三個月多真是多事之秋, 因此未能和大家報告我的近況. 正逢聖誕節和新年, 將我的狀況整理和大家報告. 也祝大家佳節愉快!
1. 傷後復原狀況
我在匹茲堡大學sports medicine master program of School of Health and Rehabilitation Science的第一個學期可說是驚濤駭浪 – 倒不是成績不好, 而是碰到不少倒楣的事, 但是也有一些令人十分振奮的消息.
甫到匹茲堡的第三天(8月3日), 就因早上起床滑了一跤, 右膝半月軟骨又再度破裂(第三次了), 不得不緊急搭飛機返台動手術, 休養了2週, 在開學前回到匹茲堡. 於就學前, 我已準備好碩士論文的題目-兩腿不等長對自行車騎乘的影響, 本來預計以我的國科會大專生研究計畫的成果作為背景, 和匹茲堡的老師略討論一番, 即可著手進行, 但是他們認為以人工產生兩腿不等長的意義不大, 但是要找到有實際兩腿不等長的自行車選手又不可能在短短兩年內完成, 所以勸阻我繼續這個題目. 我又找了另一個題目 - 自行車騎乘動作分析的性別差異, 本想說這個題目在跑步的動作分析上具有相當意義, 可以顯現為何女性有較多的膝關節傷害, 但是匹茲堡的老師在略為回顧過去實驗室收集的資料後, 認為找到顯著差異的機會不大, 又勸阻我進行這個題目. 鑑於我的兩個題目都不可行, 匹茲堡的老師提供了我一個可能的題目: 脊柱於自行車騎乘的生物力學分析. 目前我正在回顧過去的文獻, 希望能夠成功地進行這個題目.
儘管碰到這些令人喪氣的事, 這個學期我也有許多收穫. 雖然撐著拐杖開始我的碩士生涯, 但是所幸實驗室旁就是物理治療室, 在實驗室”下班”之後我都會到物理治療室做復健, 因此很快地不到一個月, 我又再度回到自行車上, 除了通勤之外, 也騎遍了匹茲堡附近的山丘 – 匹茲堡不像紐約放眼所見只是高樓大廈, 其周圍有許多草木蓊鬱的丘陵, 因此騎自行車不需多久, 即可逃離繁忙的都市環境, 所以我很高興我選對了地方. 匹茲堡sports medicine center的骨科物理治療室氣氛和台灣很不一樣, 鮮少看到治療師用儀器, 絕大多數都在教病人做運動, 而病人不論是20歲的運動員, 還是60歲的老婆婆, 都十分認真地做運動. 在學業上, 我也表現地還不錯, 都有A. 但是最令我感到高興的, 是爭取到下個學期的獎學金 - 學費全免外, 還有些許的助學金. 匹茲堡的老師說這是因為我這個學期課餘都在實驗室幫忙, 所以他們願意給我這個機會.
2. 個人興趣和成就的平衡
自從8年前半月軟骨破裂以來, 騎自行車一直是我的精神力量之泉源. 當然, 家人和朋友的經濟支援和鼓勵是不可或缺的的. 要不是家裡能夠幫我找到最好的醫生及支應所有的開銷, 恐怕我一直都過著撐拐杖的日子. 但是, 當我獨處時, 唯一能夠讓我忘卻自己已經是半個殘廢 – 不能跑跳, 以及參與絕大多數的運動 – 的東西, 就是騎自行車. 騎車, 是我每日的必須, 就像是讀聖經和禱告一般, 讓我的心靈得到滿足, 而我的教堂是在大自然, 我和我騎車的朋友每週末都參與大自然的教堂, 讚頌健康與自然. 這也是為什麼來到匹茲堡之後, 我仍然盡可能不論晴雨地騎車通勤 – 它讓我每日維持樂觀的心情.
然而, 人的一生不能只心靈平衡而已, 必須不斷有更高的理想去追尋, 才覺得不虛此生. 然而, 我的性情遲緩易安, 需要時刻提醒自己才不至於溺於舊習. 我想, 公路車訓練與比賽對我的功用正是為此, 如同<韓非子-觀行>: “董安於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 我以訓練和比賽作為我的”弦”.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在訓練時, 我每週必須增加訓練量的10% - 15%, 又, 為了在比賽前達到體能的巔峰, 必須每週, 每月的訓練計畫. 這些都提醒我, 要時時刻刻為目標及理想而努力. 而學業事業何嘗不是如此?
不過¸ 我知道我的體能並不足以在公路車競賽上有出類拔萃的表現, 因為即使我的膝蓋在騎車時並不像在做其他運動時那麼不適, 它還是有些問題存在, 影響我的出力, 特別是重檔位爬坡時特別明顯. 所以, 想要靠公路車競賽維生是不可能的, 即使我的膝蓋沒問題, 我的心肺功能也不足以達到職業水準 – 最大攝氧量不過比一般大專生高個10 ml/kg/min. 因此, 公路車訓練與競賽固然對我十分重要, 我所追求的學業及事業更是重要. 畢竟, 有了穩定的工作, 才能支應我訓練和競賽的開銷. 在匹茲堡的實驗室幫忙了一個學期, 我更覺得運動生物力學的研究工作對我最有吸引力, 今後也會繼續往這個方向努力. 此外, 我要在美國繼續攻讀博士, 並在博士後於美國找研究工作或教職. 因為來到這裡, 我才發現台灣的體研所的實驗器材至少比美國落後了10年, 很難在研究上有所進展. (我們實驗室的360度環場圖 – 很先進吧! 一台computrainer, 一台Velotron, 甚至有一台腳踏車專用的”跑步機") 對我而言, 恐怕回到台灣代表學業事業的失敗. 再者, 我希望回到台灣時, 不僅是發表過許多論文於知名的雜誌上的運動科學家, 同時也能提供台灣的公路車競賽環境許多幫助. 對於後者, 我想我需要至少10年的參賽及幫忙舉辦比賽的經驗才能達成 – 這更加深了我留在美國的企求.
3. PCC's 公路車技巧練習
這個學期, 我現在的車社 – Panther Cycling Club – 為了幫助社員準備明年春天的大專盃公路車競賽系列, 辦了連續一個月的公路車技巧練習, 每週一次, 每次約一個半小時. 舉辦的地點號稱是全賓州最棒的場地 – Washington Oval – 一個約1公里/圈的自由車場, 中間還有草地可供碰撞技巧的練習. (google map輸入經緯度: 40.474456531167, -79.908328056335) 我固然讀過Harrison (2004)和Baker (2004)關於公路車技巧的書, 並試著用在帝大水族車隊的團練上, 但是儘管這兩位作者寫得再詳細, 還是不如實際觀看別人如何領導公路車技巧練習. 事實上, Panther Cycling Club的幹部們領導地比我好太多了, 他們一點一點地介紹各種技巧, 並逐漸增加難度, 所以大家都沒有不適應的問題. 其中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碰撞”的練習, 因為絕大多數的新手在比賽中和其他選手輕微接觸時都會有過度反應的傾向, 而導致失控摔車. 此外, 過彎技巧也是許多新手缺乏的. 大部份的新手都只知轉動把手至前進的方向, 但是比賽中絕大多數都使用所謂”逆向操舵”的技巧, 以達到快速變換方向之目的. 最後, 輪車技巧是大家最熟悉的, 但是也是最被質疑其用途的. 因為, 在比賽中由於隊友體能的差異, 常常導致同隊的四散各處, 無法達到合作目的, 許多人因而質疑輪車技巧沒有用處. 但是Panther Cycling Club的社長Dan說, 輪車技巧不只是練團隊合作而已, 最主要是幫助新手習慣在比賽中和人肩並肩, 輪接輪的騎乘. 我覺得他說的非常有道理.
練習的內容如下:
1. 輪車練習
a、 單排輪車 (single paceline)
4人一組, 領騎的人在繞圈一半的地方換首, 換首的方向可為順時鐘或逆時鐘. 維持15 mi/hr的速度直到所有人都熟悉這個技巧
b、 雙排輪車1型 (double paceline type 1)
6人一組, 排成兩列¸ 每列各3人. 領騎的人在繞圈一半的地方換首, 換首的方向在左列者逆時鐘, 右列者順時鐘. 維持15 mi/hr的速度直到所有人都熟悉這個技巧
c、 雙排輪車2型 (double paceline type 2)
不限制人數, 排成等同數目的3列, 領騎的人在繞圈一半的地方換首, 換首的方向在最左列者逆時鐘, 最右列者順時鐘. 維持15 mi/hr的速度直到所有人都熟悉這個技巧
2. 碰撞技巧
a、 兩人並騎
兩人一組, 肩膀與手肘互碰並行. 如果其中一人被推離時, 他應該用他的肩膀和手肘抵抗所受的力量並保護他的把手. 這個技巧必須在柔軟的草地上練習, 以免跌落時受傷. Youtube.com有一段影片可供參考: Boston Beanpot Skill Clinic (練習時並沒有要刻意把對方撞倒, 不要被誤導了)
b、 兩輪交錯
兩人一組, 一人的前輪和另一人的後輪交錯. 試著在碰到另一人的後輪時維持控制, 把手轉向對方的後輪, 而不要被其後輪推向另一方向. 這個技巧必須在柔軟的草地上練習, 以免跌落時受傷.
3. 過彎技巧
a、 普通過彎
以一個中等的速度進彎, 轉動把手向過彎的方向以完成過彎. 每個人都應保持一個適當的距離, 以確保能夠在緊急時能夠完全停止而不會撞到前一人. 這個技巧應在一個90度的彎道練習, 且左彎右彎皆須練習. 練習前檢查彎道是否有障礙物並移除之.
b、 逆向操舵
以更快的速度進入彎道(比賽中絕大多數如此), 將車身傾向過彎的方向, 把手稍微往反方向轉, 身體重量放在外側的踏板, 且外側的踏板應在最低的位置, 完成過彎. 這個技巧應在一個90度的彎道練習, 且左彎右彎皆須練習. 練習前檢查彎道是否有障礙物並移除之. 練習者在適應一個速度之後應試著再用更快的速度過彎.
c、 雨天過彎
以一個中等的速度進彎, 車身稍微往彎道的反方向傾側, 座墊些許頂住彎道外側的大腿, 轉動把手至彎道的方向, 身體重量稍微放在彎道內側, 兩個曲柄平行地面, 完成過彎. 如此可增加輪胎和地面的接觸, 以避免輪胎在濕滑的彎道中打滑. 個技巧應在一個90度的彎道練習, 且左彎右彎皆須練習. 練習前檢查彎道是否有障礙物並移除之.
d、 兩人過彎
兩人一組, 肩併肩地進入彎道. 在彎道內側的人應喊: “內側”, 外側的人應喊”外側”. 這避免對方突然轉入自己過彎的途徑.
Sunday, December 31, 2006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1 comment:
挖, 聽起來很棒的留學生生活.
我十年前也在pitt呆兩年, 當時還不會騎車, 但常常在 north oakland 的小路慢跑.
-jack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