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22, 2006

自行車給了我新生命-我的蛻變

  要說我如何接觸單車之前,要先談到我的人生觀﹕「人之自尊的最後底限,是能以體能的形式,與他人競爭」。這個感覺在我考上建國中學之後,尤為強烈。因為不論我怎麼唸,總是很難拼過班上的一些天才。但是在球場或田徑場上,天才並非總是獲勝的,只要我多咬緊牙關幾秒鐘,仍然是有機會的。
  因此,每當我在課業上遇到措折而有些灰心時,在球場我總是能重拾我的鬥志,再重回書本之中。然而這個底限在我高二那年面臨崩潰的危機﹕一次立定跳遠的考試,只因我著地時膝蓋外翻多了一些,登時半月軟骨破裂,並造成關節卡彎曲的位置動彈不得。我本來希望它會自行復原,但是這個問題一再的復發,使我必須接受半月軟骨的手術。
  手術完後,並未如同我希望的,能夠再次地馳騁於球場。反而我發現,只要是有跑跳扭轉動作的運動,都會造成我膝蓋極大的不適,因此當同學們揮灑汗水於球場上時,我只能當壁上觀。我好長一段時間 都不敢再多看建中的籃球場幾眼。
大學考上了台大職能治療系,在偶然地機會參加了台大單車社的活動,而發現了一個可以挑戰體能的極限而不會造成膝蓋疼痛的運動,因此我成為了單車社活動的固定成員。沒多久我發現我騎車爬坡能力是社上前幾名的,而在台北附近的路都騎得差不多,也環島過後,我越來越覺得社上活動的強度不夠。
  大二暑假去柏克萊遊學,行前從網站上看到柏克萊的自行車隊介紹,因此興起帶腳踏車過去和他們騎幾個星期的想法。和爸媽千拜託萬拜託之下總算是成行了。柏克萊的車隊果真和我們的單車社性質差很多。連一個160公分高的女生都能在爬坡時,隨便就把我和社上另一個爬坡能手甩在後面。又在看過一場當地的繞圈賽後我也報名參加了一場。雖然因摔車未能完賽,但是我發現公路車競賽原來是如此地吸引人。
  在回國之後,我騎車的喜好越來越偏向自己獨自騎車訓練及參與競賽。最佳的成績是北海岸賽M20組第3名,以及拔刀爾山賽M20組第5名。在訓練與競賽時,我亦不斷思考如何訓練才能充分利用時間,因此買了許多本公路車訓練的書籍,其中Cyclist’s Training Bible強調訓練首重強度,時間只要有一天和比賽的長度相同就可的理論徹底地顛覆了我的觀念。以往我認為當選手必須每天花六個小時以上在訓練,而得放棄學業和工作,但是現在我發現,其實兩者是可能相輔相成的。所以我在閒暇之餘,熱衷地向單車社及帝大水族聯隊的朋友們介紹我所研讀的心得。而現在更利用出國留學前的空檔,向更多的同好推廣公路車競賽的相關知識。
  對於未來,我的目標是成為運動科學的權威性學者,並在美國尋求大學教職。在公路車競賽上,我希望在40歲前成為Cat 1/2級的選手,更希望在70歲時,能保持優異的體能,騎車去探訪環法的阿爾卑斯之巔。

2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請問你的腳踏車怎麼託運出國的~
需要另外購買硬殼裝腳踏車嗎?
KK

Ninjaturtle said...

I used a hard-shell bike case for the Berkeley trip, and I carried the bike with me on the flight. But for the trip to Pittsburgh, I used cardboard boxes from bike shops and mailed them with our postal service instead.